有一種基因,跨越時空代代相傳;有一種力量,歷經歲月從未改變。
水發建設集團,一家由海軍前身組建而成的企業,在這個老牌國企的紅色血液中,始終流淌著一脈相承的力量。
時光荏苒,彈指一揮,目前集團中有資深前輩,有中流砥柱,也有青年才俊。近日,帶著對水建人的敬佩,筆者走近老中青三代,在強烈感受到他們無縫銜接、為集團發展接力耕耘的同時,也深刻體會著他們用奉獻與拼搏書寫的初心故事。
“精神不老,傳承有我”——幾十年如一日的奮斗,老一輩彰顯榜樣力量
翻閱集團大事記,一張早期集團員工在挖泥船上的老照片,訴說著當年疏浚工程處在望虞河施工時戰天斗地的動人場景。
談到江蘇常熟望虞河治理,不能不說當年的人和事。
75歲高齡的老黨員昃向利,作為老一輩水建人,長期從事水利事業,望虞河工程是他帶領水建人迎難而上的成功之作。
濁浪滔天,泥沙翻涌。談起當年望虞河施工時在挖泥船上工作的場景,他仍然記憶猶新:“以前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條件,所有的船員不論男女,吃住都在一條船上。夏天40度的高溫,河道像蒸籠一樣,船板燙得站都站不住,晚上洗臉的時候,滋滋啦啦地響,甚至能撕下來一層皮?!?/p>
在那個肩挑人扛的年代,要進行閘基開挖、圍堰拆除等作業談何容易?但吃苦耐勞的水建人夜以繼日,艱苦奮戰,硬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,這項民生工程按現在的施工技術水平衡量也毫不遜色,足見當年的工程建設者為此付出了多么艱難的努力。
在望虞河國際II包段工程竣工驗收之際,當時的淮河報以長篇通訊《十五的月亮十六圓》為題,對疏浚工程處三年多施工的艱苦歷程進行了報道,并引起強烈反響。
“在那個火紅的年代,人的潛能也發揮到極致,淮河、運河等各類大型工程都是疏浚工程處的佳作?!毖灾链颂?,昃向利眼里寫滿了回憶,那個眼神是對崢嶸歲月的致敬,是對一代又一代水建人的致敬。
青年持槍,老來執筆,如今,古稀之年的昃向利把公司的發展歷程寫下來、講出來并整理成大事記,成為親歷者與講述者,雙重身份的背后,是永遠滾燙的傳承之心,是心中不滅的“海軍精神”。
循環往復,一生擇一業;千錘百煉,一事謀一生?!霸诩瘓F創業、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,老一輩水建人為集團的發展作出了永遠銘記的貢獻,他們用自己的信念、犧牲和吃苦耐勞塑造了水發人的光輝形象,為大家樹起了學習的標桿,留下了對照的鏡子?!闭劶袄纤ㄈ说姆瞰I精神,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賈寶力頗多感慨。
“中流砥柱,盡顯擔當”——傳承的力量傳遞匯聚,成為薪火相傳、創新開拓的一個美麗交匯點
新竹高于舊竹枝,全憑老干為扶持。集團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前輩的開拓,也缺不了后輩的突破。他們手把手將傳承的力量傳遞匯聚,成為集團薪火相傳、創新開拓的一個美麗交匯點。
被水發集團授予金牌黨員的潘興敏就是這樣一位杰出代表。由他承建的淄博市淄河干流治理工程時間緊、任務重、工期短,他帶領大家28天內挖運土方480萬立方、岸堤填筑365萬立方、貫通岸堤35公里,月工作量在400小時以上,相比常人多出了近20個工作日,他也因此被人稱為“鐵打”的老潘。
連續加班+超負荷工作,潘興敏體力嚴重透支,胃潰瘍再次發作,醫生強烈建議他住院治療,但考慮再三,老潘硬是拎著“藥袋子”返回“前線”。
在潘興敏的感召下,全體施工人員鉚足了勁挑戰極限、沖刺目標,終于在汛期到來之前順利成主體施工任務,該項目的完工也標志著臨淄區人民40年的淄河沿線貫通夢得以實現。
“效率這么高,質量能有保證嗎?”有些人禁不住擔心。
“放心吧,絕對沒問題!”潘興敏憨厚的回答擲地有聲。
岸堤及河道全線貫通的消息傳到了淄博市政府,政府領導直呼“不可能!”淄博市水利局和臨淄區政府兩次派專家到現場核驗工程,最終結論是:創出了“水發速度”,更創造了“水發質量”,連連稱贊這是個奇跡!
牢記老一輩水建人的囑托,練強過硬本領,打造匠心工程,就是最好的傳承。像潘興敏這樣的集團中流砥柱他們不畏艱難、接續奮斗,順利接過老前輩的接力棒,集團發展也在他們的努力下不斷創造新紀錄、邁向新高度。
“青春勃發,一往無前”——新一代水建人把海軍精神厚植傳遞、賡續傳承,成為改革強企的中堅力量
木葉飛舞之處,火亦生生不息。傳承的力量可移山填海,可驚天動地,隨著集團進入發展新階段,新一代水建人把海軍精神厚植傳遞、賡續傳承,成為改革強企的中堅力量。
32歲的王斌,作為水發海外項目的技術負責人,在前輩們的幫帶下,他現在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挑大梁。
隨著集團的多元發展,業務布局全球,王斌被派往海外施工,談及常年的國外施工經歷,他說道:“剛到異國他鄉,語言不通、水土不服還不算什么,最大的問題還是想家,但沒有我們水建人克服不了的困難,我一定會傳承老一輩奉獻精神,當好新時代水發傳人?!?/p>
在孟加拉施工期間,王斌除了按照合同要求編寫各種施工方案以外,還要兼職質量經理、物資經理、試驗室主任,測量、畫圖、計量等工作。那時他的兒子才不到一歲,而王斌每次出國短則3、4個月,長則8、9個月,“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,他都不認識我了?!蓖醣罂嘈χf。也難怪,王斌第一次走出國門的時候,兒子還不會說話,等回來的時候已經能夠簡單地交流了,再次回來的時候,說話更溜了。
“我虧欠最多的就是家人,特別是妻子和孩子?!钡看卧凇靶〖摇焙汀按蠹摇敝g選擇,王斌都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,工作中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“老前輩傳承下來的海軍精神是我向前奔跑的重要助力?!倍潭處拙湓?,雖然是對家人虧欠,可是卻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水發人對“傳承的力量”新的解讀。
回眸發展史,拾憶三代人,目前集團已經走過65年的風雨征程,海軍精神穿越時空,一代一代在他們中間傳承,從大江南北到如今走出國門,精神傳承如影隨形,繪就起一幅不畏艱難、勇挑重擔的美好畫卷。(張慶祝 劉婧 供稿)